新民晚报:馆藏报刊文献中的风尚上海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11-12浏览次数:2399


? ? 来源:新民晚报2008年11月2日B6版
? ? 作者:钱滢瓅 康莉莉

? ? 为了迎接世博会的到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近日起举办“上海记忆——馆藏报刊文献中的上海”大型展览,用300余幅图片和史料串起百年“风尚”上海。

? ? 壹 上海的世博情缘

? ? 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其实,上海早就和世博会结下了“缘分”。

? ? 早在85年前,就有人建议在上海举办“世博会”。1923年5月24日的《申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说的是有位国外学者皮纳氏提出《上海开世界博览会之建议》。皮纳氏称:“依他国大都会之经验,举行宏大博览会,乃有利可收之事,布置一切,必须包罗广博,应有尽有,开会期至少六个月,因不但将有大批外宾陆续莅临,内地华人来游者亦将络绎不绝,自应宽展会期,以免向隅,但规模必须广大,方能吸引游人。”

? ? 皮纳氏认为在当时的上海提出办一届世博会,正合时机,并建议上海应该开始准备,“今日提议此举,实为适合时机,因筹备布置,不能急速,建筑会场,搜集陈列物品,至少需三年以至五年,日本在东京开一两个月之世博会,需筹备两年之久,中国此种大会,断不应再缩短”。

? ? 在皮纳氏看来当时上海已经初步具备了开世博会的能力,如果再加以准备,在上海召开世博会必定会促进上海的经济发展。“数年之后,中国内部情形,当可如所希望而有进步,彼时国际贸易必发达,恰恰开此世界博览会,可卜伟大成功。总之商业界之活动决不许为目前之衰敞所麻痹,而应益加振奋,放开眼界,向前进行也”。

? ? 上海的媒体从上世纪30年代起就向中国百姓介绍世界各地的世博会。1935年《新生》报道了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1939年《永安月刊》报道了美国纽约-旧金山世博会,1947年《联合画报》报道了法国巴黎世博会。

? ? 据1939年《永安月刊》报道的在美国纽约-旧金山举办的世博会,提及我国有两位商人参加了当时的世博会,“惜乎目前战乱正酣,搜集运输等问题均多受障碍,致不能用政府名义正式参与,仅由商人和华侨自动参加,其中以当地华侨邝炳舜和邓祖荫两君毅力令人敬佩,开幕后中国村之受全世界人士欢迎,较诸其他东方国尤为热烈,苟我国非因战事关系,政府得有参加机会,俾友邦人士对我国有更新认识,则国光得以发扬远大,而盛况当亦不只此也”。

? ? 贰 爱“轧闹猛”的上海人

? ? 上海历来就是一个不缺少乐子的地方,上海人喜欢“白相”,喜欢“轧闹猛”。

? ? 1930年第5期《上海漫画》上刊登叶浅予拍摄的一组静安寺庙会照片。每逢阴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日,都要举办浴佛节。四处商贩也云集在庙宇的马路两边,设摊售货,形成集市,称为庙会。静安寺庙会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

? ? 当时的报纸上曾这样描述庙会的场景:“据说今年比往年热闹,自初一起,一般贩卖我国工业品的小商,就在静安寺附近的几条马路的人行道上,搭起帐篷,作临时商店,沾我佛如来的恩光来博一点蝇头微利,而摊户栉比,绵互里许,却算是皇然大观,寺中香烟弥漫,高接云衢,游人挤挤,络绎于途,当局为防宵小,十步一岗探捕密集,乘骑印捕。更觉我佛不独恩光普照。”“时髦丝袜五角一双”、“铅桶之市”、“玩具摊”……庙会上的东西“五花八门”,场面热闹。

? ? “白相大世界”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普通市民的日常节目。“大世界”门票低廉,花上一毛、两毛钱买张门票就可以玩上一天,有电影、魔术、杂技、曲艺、戏剧等,是一个袖珍版的上海娱乐城。1947年的《联合画报》上有一张《大世界》漫画,画面里人山人海,大家都玩得不亦乐乎。

? ? 百乐门是上海滩上又一个“白相”的好去处。百乐门建于1933年,是当时美国近代前卫的建筑风格,其舞厅的设施在当时上海是独一无二的,百乐门的地板因为弹性佳,被上海人形象地称为“弹簧地板”。

? ? 上海开埠以后,随着西人的进入和租界的形成,率先建起了公共园林,这些园林无论在形式或内容、还是在管理方法或所有权上,都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园林,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外滩的黄浦公园建于1868年,曾名为外国花园和外白渡桥公园,1928年6月4号的《申报》上就刊登了一篇“白渡桥公园游记”。现在的中山公园,当年叫兆丰公园,比现在大许多,里面还有动物园,是当时上海著名的景点。过去,在兆丰公园的西式石亭下拍照是老上海的流行,到今天这个石亭也还在,许多人都叫它露天音乐厅。《红玫瑰》杂志刊登过1929年一个中国家庭在兆丰公园西式石亭下的留影,照片上的人物有着西服的,也有穿长衫的,时尚与传统在这里交汇。

? ? 叁 追求新生事物不停步

? ?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难学像;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早已翻花样。”上师大图书馆馆长俞钢这样说。展览中,一首上世纪30年代流传的民间小诗让人忍俊不禁。当时巴黎的当季时装仅三四个月后就出现在上海街头。“考而夫球场”“法国汽车”“花园洋房”……在一张老上海的《申报》广告中有许多这样的时髦名词,这也正是“风尚上海”的缩影。当时的上海屈臣氏汽水公司还将先进的汽水制造程序图作为广告刊登在杂志《妇人画报》上。

? ? 上海有“十里洋场,万商云集”的大都会景观,20世纪初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既有全世界各地的百货,也有餐饮、娱乐,代表了上海人的前卫的消费观。

? ? 1936年1月,《良友画报》刊登了“最近开幕之上海大新公司”,介绍的是1月10日开业的一个集购物、饮食、游乐于一体的大新公司,它是“四大公司”中创建最晚,但却是设备最新的一家大型百货公司。10层大楼采用中西建筑风格,商场铺面至三楼使用的电动扶梯是全国唯一的一座,成为当时最大的“新闻”,很多图新鲜的上海人在商场门口排起长队,就是为了体验一下这一新生事物。上海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新知识新事物的追求。在照相技术还未普及的19世纪末,上海曾有一些著名的画报,内容以反映时事、社会生活、仕女风俗为主。

? ? 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不久即传入上海,1882年上海租界就有了电话。《图画日报》曾刊登了一张1899年英商华洋德律风公司成立的图片,而“德律风”也就是英文telephone(电话)的音译,到解放初,许多老上海还把电话称作“德律风”。

? ? 上世纪初,上海引进了压路机来铺路,《飞影阁画报》上刊登了一张身穿长衫的市民站在大马路(今南京路)上观看引进的铺路机在施工的画,可见上海人早就喜欢“轧闹猛”。

? ? 在近代中国大中型城市中,上海是最早组织救火会的城市,也是消防设备最完善的城市。《点石斋画报》曾刊登上海租界内的消防演习的场面。

? ? 城市交通是都市生活的基础设施,上海早在1908年就开始了有轨电车的运营,以后逐步完善,形成由有轨电车、无轨电车、公共汽车组成的城市交通网络。而人力车、三轮车、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补充,也一起出现在上海的马路上。

? ? 1931年的《良友画报》用两个通版刊登了各式各样“行使在上海街头的车”,既有货车、移动医院、收粪车、三轮车、儿童自由车、污水车、载重六轮大汽车、汽油运送车、邮政包裹车、货箱车、牛奶车、送货脚踏车、军用铁甲汽车、摩托车、火车、马车、垃圾车、脚踏车、无轨电车、清道车、人力车、公共汽车……这些形形色色的车比现在马路上的车种类188比分直播。

? ? 肆 都市青年的新生活

? ? 20世纪20年代,上海人对婚礼仪式已有去繁就简、弃旧取新之趋势,新一代的都市新人,尤其知识青年,不为传统礼俗所束缚,崇尚节俭、文明的新婚俗,上海还出现了最早的“集团婚礼”。

? ? 1923年1月18日《申报》上就刊登了188比分直播文明结婚的讨论文章。1930年《良友画报》上的结婚照,从中可以看到新旧交替、东西结合的婚俗,新郎新娘有穿长衫旗袍的,也有穿西服婚纱的。1935年4月,《妇女画报》还报道了在上海举行的首届“集团结婚”,也就是今天的集体婚礼。

? ? 当时,新式里弄住宅的出现,改变了都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家庭布置也从传统走向现代。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美术生活》《妇人画报》《永安月刊》纷纷介绍现代家居,沙发、茶几、壁炉、长餐桌取代了旧式的八仙桌、板凳,西式的生活方式正影响着上海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 ? 女子教育推动了现代生活的兴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学生是文明、现代、健康生活的象征,女学生形象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上,反映了人们对知识女性的欣赏。

? ? 上海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先驱,由最早的教会办女学开始,逐渐向社会扩展,各类女校纷纷开办,据193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在校女生的比例占全国之首。《良友画报》曾刊登一组复旦大学女生的照片,画面中的女学生阅读、打球、散步、小憩,与现代女大学生的生活相仿。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